学院成功举办全省基础教育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集体备课暨展示活动

2025-08-13

 

学院成功办全省基础教育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集体备课暨展示活动


为深化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724日至26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惟义楼3203教室举办“全省基础教育师资培育计划2025年小初高思政课一体化教学集体备课暨展示活动”并获圆满成功

本次活动分为集体备课、现场教学展示、集体评课三个环节进行活动共选取小初高统编教材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维护宪法权威”三个主题进行同题异构。研究生班全体学员教师分成三个主题组,九个学段小组。每个主题组均由小初高三个学段的学员教师构成。各组老师大家围绕一个共同主题,紧扣学段特点,教学目标、内容设计、教学方法学段特点等方面展开深入备课并展示

备课环节: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过程中,教师们结合小初高各个学段的学情差异,集思广益精益求精,反复打磨教案和课件,力求使小初高思想政治课符合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认知规律。从情境创设到案例选择,从AI互动到板书设计,各小组在备课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和师者的匠心。

展示环节:各显特色、有效衔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题组小学组闻琪老在课堂上通过设置“危机多米诺”的趣味游戏,让学生体验了人类命运与共的事实,课堂充满趣味性,启蒙了学生自觉守护人类共同家园的意识;初中组胡还平老以“医心一意绘就美好地球家园”题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扮演地球医生为地球治病以此启发学生思考全球合作的意义高中组钟龙胜老师则通过寻路—引路—行路三个环节,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现实价值和实践路径进行深度剖析让学生深化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同时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案例,引导学生探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路径最后通过设置课后实践作业,增强高中学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使命担当意识三个学段的课堂既保持主题统一性,又充分体现认知层次的递进性,展现了思政课一体化设计的巧妙与活力。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组:小学组袁成英老师用历史进程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融历史素材于思政课堂,引导学生知史爱国,具有明显的跨学科融合特点;初中组王雅芳老师以中华文物、革命文物为载体,通过寻根问道铸魂三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把情境线、活动线、任务线、知识线、素养线融为一体,使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中厚植爱国情怀,在活动与任务的参与中增强爱国自觉,在素养的达成中展现爱国担当;高中组徐文佳老师以爱国三问导入课题,直击学生灵魂课堂上,徐老师声情并茂,以真情的情感投入感染学生。徐老师通过王旭华院士隐姓埋名为国铸剑的感人情境,让学生深刻领会爱国主义的精神实质



 “维护宪法权威”主题组:小学组董迪老师运用AI对宪法进行拟人化创作让课堂活起来,整堂课富有趣味性和感染力;初中组李清老师运用任务竞赛的方式组织教学,课堂上开展了多样的宪法知识活动让学生在任务情境下高效学习。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性,还增强了学生对宪法常识的理解,实现了知识性与价值性的有机统一;高中组梅懿平老师以鄱阳湖湿地治理为情境,深度剖析了法治国家建设的内涵和措施,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宪法的权威在于实施。三个主题组的教师都能够结合本学段的具体教学内容,以适合本学段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






点评环节:教学反思、共研共进  

展示课后,各学段教师代表及专家评委进行了针对性点评。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系李正兴主任、中学思政教材教法办公室高红娟主任、副主任饶芬三位专家评委高度肯定了教师们的创新设计与教学热情,同时从教学目标达成度、学段衔接逻辑、课堂生成处理等维度提出优化建议。

本次活动以“备课—展示—研讨”闭环模式,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师们不仅深化了对思政课一体化内涵的理解,更在实践中探索了分层教学的具体路径积累了小初高一体化教研与教学的经验。活动结束后,教师们普遍认为,通过观摩不同学段的课堂,更加清晰了自己本学段的教学定位,也明确了在今后教学中如何为下一学段做好衔接铺垫。

基础教育思政课一体化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将持续发挥学科优势、专业优势和人才优势,搭建更多跨学段、跨区域的教研平台,进一步探索数字化赋能、案例库共建等创新举措,助力全省基础教育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向纵深发展,为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走深走实贡献江西方案。



黄永梅、姚冬芳、李娜 钟龙胜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