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日报】准确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特质

2025-02-26

 

■ 黄 铭 尤 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创造性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生动实践的理论总结,是我们党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的重大成果,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强大理论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刻领悟、系统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理论特质,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坚持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

  掌握思想领导是掌握一切领导的基础。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命题。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坚持文化领导权建设放在重要战略地位,结合时代条件、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提出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坚持不懈推进文化建设,有力推动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旗帜鲜明提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牢牢把握了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正确方向和内在逻辑,展现出我们党高度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确保了新时代文化建设行稳致远。

  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成效由谁评价等根本性问题,具有鲜明的人民性。我们党来自人民,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兴,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人民”二字镌刻在自己的旗帜上。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就明确了发展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的要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保障人民文化权益,构筑人民精神之基,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中不断实现文化惠民、文化悦民、文化富民。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强调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彰显了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为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统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发展的不懈追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两大基石。马克思、恩格斯在设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时,把物质高度发达、人的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作为基本特征之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不断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丰富精神财富。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它突出强调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深刻把握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系,在推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精神财富的极大满足。这是区别于西方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向,回应了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之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

  ▌坚持继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基本立场和方法,强调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等,不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内涵、作用和意义等的规律性认识,谱写了马克思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新篇章。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历史实践中所“开展的精神活动、进行的理性思维、创造的文化成果”,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延续和时代精神的升华。习近平文化思想传承了红色基因,系统梳理总结了我们党在百余年奋斗中形成的红色文化,弘扬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和优良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人文化实践的结晶。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它创新文化建设的理念与方式,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同步交织、相互影响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世界格局调整、人类文明冲突发展、世界文化激荡、中华现代文明兴起、信息化深刻影响变化的时代特征,提出了推进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构建了我们党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领导体系、制度体系、政策体系。它创新提出了党担负新的文化使命,阐明了新时代推进文化建设的目标要求和着力点,充分彰显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确定了文化坐标、锚定了文明航向。它创新提出了“两个结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作为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揭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指向,为我们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融通起来提供了坚实的桥梁。

  ▌坚持主体性与开放性相统一

  文化主体性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区别于他者且有自身鲜明文化特质和价值立场的存在状态。它因民族历史而凝结,流淌在民族的血液中,铭刻在民族的灵魂里,是民族精神得以昂扬挺立的思想标识,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发于中华文化土壤,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文化建设的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迷信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经验,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了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它既有“包”的胸怀,又有“容”的智慧,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中国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也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积极借鉴吸收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它立足中华文化,展望世界文化,强调了文化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交流超越了文化隔阂、文化冲突,着力推进世界各国文化求同存异、交流互鉴,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构建了文明互鉴的全球文化交往模式。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我们国家文化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深刻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它打破了文化霸权与西方中心主义,推动了全球文化治理体系的多极化发展,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推进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中国方案、注入了文化养分。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地址:http://epaper.jxxw.com.cn/html/2025-02/24/content_144398_18795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