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课堂 | 深入乡村走基层,反哺乡村为人民——江西师范大学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生圆满完成吉水县专业社会调查

2024-07-24

 

当马克思主义学院21级青年学子的记忆流经2024年的7月,必定会标注一个青春坐标——吉水县专业社会调查。

十日一瞬!一百余名同学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之际走出静谧校园,踏进吉水的乡村田野,在调查研究中体悟农村的生机与活力,与村民一起学习和热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云程千里!五支队伍不怕太阳晒,不惧行路难,在调查研究中感受农民的疾苦与期盼,彰显出马院学子的使命担当。

7月12日至21日,同学们扛起进村入户的调研大旗,了解乡村,融入乡村,反哺乡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如一,在谋事成事的道路上矢志前行。

了解乡村: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

同学们开展专业社会调查,首先学会的就是观察。他们深入乡村看振兴,深入基层悟发展,用敏锐的眼光洞穿各种迷雾,用清醒的头脑探析深层原因,俯察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的具象体现。

长空当日,青衫凉笠。水南镇车田村民委员会的一处办公室内,村党支部书记吴家胜正向调研小组介绍车田村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们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发展井冈蜜柚这一兴村富民产业,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让村民的生活富起来。”听完吴书记的介绍后,同学们意犹未尽,主动提出参观当地千亩井冈蜜柚基地。前行途中,同学们积极提问、深度思考,全神贯注观察地形地貌,专心致志倾听发展情况。同学们了解到,车田村之所以称为“车田”,源于其田塅地势高,经常车水灌田,这为发展油茶产业、打造井冈蜜柚基地提供有利立地条件。在此基础上,车田村不仅形成适度规模经营,而且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广泛带动村民灵活就业。同时,当地村委会紧抓“党建引领产业振兴”这个重要引擎,采取“党支部+基地+村组集体+农户”运作模式,实现合作社、村集体、农户三方互利共赢。

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水南镇调研小组观察到,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只有盘活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擦亮“土特产”金字招牌,才能助力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碧空如洗,草木竞荣。黄桥镇调研小组走进云庄这座充满诗情画意的村落。云庄,顾名思义是指云雾遮护的村庄,唐代诗人李邕的一句“太山雄地理,巨壑眇云庄”尽显云庄村的诗画意境。同学们从当地村干部口中得知,2018年云庄村被吉水县作为“美丽乡村示范点”进行重点打造,同时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2021年云庄村被江西省确定为吉安市“十四五”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同学们在云庄村走走停停、兜兜转转,既看“门面”和“窗口”,也看“后院”和“角落”,既看到四周青山环抱、绿水萦回,也看到村居干净整洁、错落有致。绿水青山总关情,这一切的成绩来自生态振兴锲而不舍的推进。云庄村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铺设主干道、巷道,修建排水沟、水渠,应用吸水砖,设置生态停车位,使环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绿化,让村容村貌完全实现美化亮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桥镇调研小组观察到,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推动生态资源转换成绿色经济,让乡村更绿、更美、更富生机。

随着调研持续推进,同学们的观察更加仔细,目的更加清晰,体悟更加深刻。

枫江镇调查小组临时改变调研计划,探访枫江一隅吉水县爱心养老公寓,只为观察院长罗凤莲矢志投身养老事业、以孝善文化引领乡风文明的爱心之路;金滩镇调查小组提前布局调研任务,慕名走访乡村振兴示范村阁上村,只为观察当地探索推行的“党建+乡贤参事会”基层治理模式;白沙镇调查小组顶着烈日步行数里,拜访建于竹山下坑田中的竹山村,只为观察农民依靠勤劳双手和顽强意志所实现的幸福生活。

 

各调研小组在看和听中感知希望田野的澎湃活力,在想和思中领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读懂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

融入乡村:幸福的生活天道酬勤

调查研究过程中,同学们知晓迈进村民的门槛容易,走进村民的心坎不易,下决心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深入村民生活,成为村民的一部分,从村民的视角切入农村发展现状,在访民意、察民情、暖民心上下真功夫,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

融入是个大学问,杨昊菲同学从调查研究开始就在不断摸索恰当的方式、周到的方法。她关注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希冀从农民视角考察土地承包状况,这一问题的解答无疑涉及融入的方式方法。她发现,融入应当包括身体融入和心灵融入。就身体融入而言,首先要在语言上亲切、礼貌、接地气,以“咱们”为主语拉近同受访农民的距离,让对方感受到所谈的都是大家的事情,所讲的都是共同的问题;其次要在行动上平和、友善、暖人心,当受访农民在装水提水时上前搭把手,在剥拣花生时坐下剥几粒,让对方油然而生一种信任感,从而敢说真话、能说实话。就心灵融入而言,要学会设身处地、感同身受,理解农民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苦与乐,在此基础上设置逻辑严密、情感深厚的问题链,从对土地承包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意愿,到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否及其原因,再到对土地承包的未来期望,层层推进,渐次深入,使受访农民打开“话匣子”、掏出“心窝子”。

融入的方式方法并不唯一,可以有很多,它们各有千秋、殊途同归,归根结底指向的都是人民。

枫江镇调查小组脚踩田埂,伴着稻香,与干活的奶奶唠上家常、谈起生活。无论什么话题,奶奶说起来总是一副灿烂而幸福的笑容,因为如今已没有捉襟的负担、繁重的农活。说着说着,奶奶盛情邀请同学们前往自家房屋休息乘凉。在那里,奶奶拿出自己父亲亲手绘制的毛主席画像给同学们欣赏,热情倒茶给同学们解暑,俨然一幅一家人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

白沙镇调研小组在熙熙攘攘的市集上时而同店主交流沟通,时而同摊主讨价还价,聆听他们细述柴米油盐的生活瞬间,逐渐融入这番乡土文化与烟火气息。虽只是谈论柴米油盐,却自然流露出当地村民对梦想的执着、对美好的热爱。其中,尤其是经营快递驿站十余年的赵阿姨让同学们铭记在心。赵阿姨学历不高,只上过小学,之后便出于生计外出打工。当“互联网+”时代初露端倪,她精准预见电商行业的发展态势,开始学习相关技术。只要县市一举办技术培训,赵阿姨无论何时何地都要前往参与。即使生词生字多,即使学习内容难理解,她也毫不气馁,用U盘拷贝课件,回家学习一遍又一遍。现在的她不仅在市区里、乡镇上有自己的房产,而且让一家子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

金滩镇调查小组在村庄池塘边偶遇黄同波大叔,无意间发掘出一个高尚、纯粹、有道德的精神世界。黄大叔退休前曾任金滩邮政所的邮递员,无论风吹雨打,无论道路泥泞,他总在规定时间内将快递送到收件人手中,为此广受赞誉。不得不谈的便是其中一份荣誉——拾金不昧。黄大叔曾在送件途中拾到存有2000余元现金和若干银行卡的钱包,面对这笔近自己一个月工资的钱款,他不为所动,急人所急,主动寻找失主并及时归还。失主赠送的锦旗足以明证黄大叔的道德品质和精神风貌,这种道德精神值得所有同学学习推广。

各调研小组用语言和行动赢得农民信赖,用耐心和热心收获农民真情,读懂亿万农民不断增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反哺乡村:和美的画卷共同绘就

同学们在调研中持续坚持问题导向,广泛树立问题意识,从村民的切身需要来考量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发现村民生活生产的痛点堵点难点,将自身专业所长同乡村振兴相结合,找到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携手乡村共同成长。

探古村、访故居、观戏剧,周乐妮同学一路看一路想,如何传承弘扬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让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寻求问题的答案,她潜心走访乡镇村民,专心访谈村党支部书记,虚心求教农民剧团的成员,形成访谈记录,最终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缺乏一支素质高、业务精、结构稳、融时代的乡村文化专业人才队伍。人才为要,以文化人。她认为,不仅要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文化培训,提升村民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而且要注重发挥外来人才的价值和作用,引导有文化才能的党员加入人才党支部。以乡村文化人才为重要抓手,其他问题就有了突破口、切入点。

李乐婧同学带着问题进村,奔着答案入户,深刻领悟“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在赤岸村,她深度访谈退休村干部,就产村融合相关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在大龙村,她亲眼观察特色产业建设状况,明确产业融合的可行路径。一番调研下来,李乐婧同学思考颇深,收获良多。产村融合是大势,更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她认识到,产村融合存在困境。比如有村无产,广袤乡村散落着不少“沉睡”的资源,有撂荒的田野,有闲置的房屋,有废弃的厂房,却没有合适的产业,没有优质的项目,没有稳定的产出。再如产村脱节,离开资源禀赋和物质基础发展产业,同质化、结构趋同现象突出,不符合产业振兴内在规律。她也认识到,融合困境可以被突破,也必须被突破。要打开视野用好乡土优势资源,深挖乡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方面各领域价值,做好“土特产”文章。

发现问题、找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它象征着突破思维定势的勇气和心系人民疾苦的情怀。

家庭教育关乎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国家民族的长远发展,而乡村家庭教育则是家庭教育系统中特别薄弱的一环。曾珺同学在走访中特别体会到这一点。“15年来,我和妻子常年在外打工,只为给小孩提供优质教育……”金滩镇吉水工业园区的务工人员把自己的工作动机以及对小孩的期望吐露出来。然而曾珺同学却在这份心声背后听出弦外之音、话外之意。经过30余人次的访谈,她思考,家长的所有努力、所有工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小孩接受更好的学校教育,这一方面自然为小孩学习系统的知识,锻炼必要的技能提供优越环境,另一方面可能产生一系列潜在问题。家长相对忽视家庭教育,过分强调成绩,易于出现或者放任不管孩子在家中的行为,或者严格管控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的极端,生活习惯、行为养成和人格健全等塑造“人之为人”的教育被淡化、弱化。这些问题的提出已然揭示,家庭教育不只是“家事”,而是应当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和参与的“大事”。

各调研小组在这片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上尽情释放光与热,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读懂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临行时,锣鼓催征!马院青年学子肩负专业社会调查的责任担当,带着对乡村振兴的深邃思考,明心立志、开拓进取,向着调查研究既定目标不懈奋进。

归来日,驰而不息!马院青年学子站稳人民立场,汲取人民智慧,感悟“人民”二字的千钧分量,不负时代、不负韶华,继续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懈奋斗。

看!他们从调查研究中来,他们正往人民群众中去……

感谢有你

点灯相伴,关怀随行。为期10天的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社会调查已落下帷幕。一路走来,百余名同学的吃与穿,五支调研小组的住与行,总有人默默守护,总有人不曾离去。这一切,离不开吉水县领导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院领导的正确指引,离不开指导老师的保驾护航,离不开各位同学的坚持不懈。

感谢吉水县人民政府段恩雄县长、解小燕副县长,中共吉水县委常委宣传部江部长、聂副部长以及各乡镇和村等领导对调研的大力支持。解小燕副县长在百忙之中顶着烈日看望慰问调研师生。刚一下车,解小燕副县长便快步上前与老师同学一一握手,一一问好。这样的亲民举动,老师与同学们看在眼里,记在心底。一句“同学们辛苦了”更如春风化雨,激发全体同学做好调查研究的无限热情。金滩镇、水南镇、白沙镇、黄桥镇和枫江镇等乡镇党委书记、委员也为同学们开展社会调查提供诸多便利。“住所环境怎么样”“今天去哪调研”“怎么前往调查地点”“午餐怎么安排”……许多干部给予调研师生无微不至的关心与照顾,帮助调研师生进行细致而周到的规划,从而让老师安心组织调研,让同学沉心开展调研。

学院党委肖华平书记、方旺春副书记,副院长彭坚和思政系李正兴主任在台前幕后早早部署调研工作,提前制定调研方案,精心选取调研点,对调查研究的实施作出具体指导,也对调查研究任务提出具体要求。学院执行院长尤琳老师也为本次调研出谋划策,费尽心血为调研作出周密安排。在那看不见的幕后,就是这般贴心暖心的保障。保障之下,同学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分秒不敢辜负学院领导的信任与厚望。

潘华、汤舒俊、毛韵、高红娟、饶芬等指导老师用细心和耐心诠释着思政大先生的责任与担当。一块冰爽大西瓜,一盒润喉糖,一粒解暑药,一次调研完成的酣畅午休,一趟前往僻静小村的搭车快行,一餐家常味浓浓的丰盛晚饭……调研过程的所有细节,根本在于他们面面俱到的统筹,在于他们事无巨细的安排。

2021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们好样的!虽然当下社会个体化趋势日益显著,但是同学们团结一致、迎难而上,在困难中见真情,在艰苦中叙友谊。当同学中暑时,其他同学能站出来,冒着酷暑徒步购买药物;当同学掉队时,其他同学能跟上去,千方百计相伴行;当同学困惑时,其他同学能主动帮忙,通过坦诚交流解答疑惑。同学们纷纷表示,团队的工作是快乐的,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

致广大而尽精微。经过专业社会调查的洗礼,同学们心里种花,眼底有光,必将在未来交出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精彩答卷。

这一切,来之不易。十日一旬,太多的难忘时刻,太多的情感表达,都化作一次深深的鞠躬,道一句:感谢有你!

谨以此文,献给参与调研的每一位师生。(图/文 潘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