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容教育: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创新
蒋婷燕
(江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22)
摘要:“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宽容教育在新时代彰显更加丰富的内涵。从宽容的历史和哲学依据出发,我们依次回答“什么是宽容”、“宽容是否存在界限”、“应当何时宽容”等问题,提出宽容教育实现“共同善”的原则与赋予“判断力”的核心内容,认为宽容教育应自觉地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重新定义“宽容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内涵。
【作者简介】蒋婷燕,女,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教育)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师范大学全国高校辅导员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度研究项目“中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JD17160)和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思想政治工作)2016年度项目“基于学生事务管理的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项目批准号:SZZX16042)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格,培育具有宽容品质的人是新时代的必然要求,更是宽容教育的历史使命与担当。国内已有研究从教育手段、教育模式和教育艺术的角度研究宽容教育。首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宽容学生的错误言行、反对意见和缺点弱点;其次,作为一种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全面自由发展,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采用差异性教学方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再次,作为一种教育艺术以强烈的爱和高度的责任感包容和关怀学生成长。宽容教育以人为本,遵循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爱是教育的原动力,一个真实的自我与另一个真实自我之间的爱的沟通。”[1]宽容教育体现了师生之爱,拥有宽容精神的教师能够培养学生平等、包容、尊重的价值观。宽容使教育实现人的回归,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2]本文认为,宽容教育不仅要通过宽容和关怀的方式教育学生学会宽容;而且要通过“什么是宽容”、“宽容是否存在界限”、“应当何时宽容”来追溯宽容的本质,思考宽容教育的原则与核心,探讨新时代语境下宽容教育的新理念。
一、“宽容”:承认和尊重差异性
分析宽容教育的新理念,把握其主要问题,首先要剖析“宽容”的本质,因为正本清源方能返本开新。人类历史上,由于宗教的“不宽容”,哲学家为追求真理付出代价,最终用宽容和理解的学说揭示了真理。例如,苏格拉底、伊拉斯谟、拉伯雷、斯宾诺莎、伏尔泰以非凡的勇气冲破旧宗教体系下的狭隘边界,用卓越的智慧建立起灿若星辰的伟大思想体系,为人类的宽容事业做出伟大的贡献,迎来照亮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曙光。然而宽容的实现绝非一朝一夕,如美国历史学家房龙所言,“如今距离宽容一统天下的日子,还需要一万年,甚至十万年。”[3]面对新时代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对宽容的深入探讨将给新时代的人才培养和品格教育带来新的有益思考。
实现“宽容”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和理解“宽容”。什么是宽容?宽容关注“差异性”,承认各人之间是有差别的。”[2]而差异性深刻地反映哲学上“一”与“多”、“同一性”与“多样性”的辩证关系。这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源于人类思维早期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朴素的个体性本体学说,历经近代资本主义时期理性主义时代斯宾诺莎以神为最高范畴的、演绎思维的本体学说,再到十九世纪的黑格尔的“绝对观念”,最终被整个后现代主义思潮否定,“差异性”和“多样性”取代了无限总体性“同一性”,例如:二十世纪的柏格森哲学在“多”和“差异性”中发现“绵延”,给此后的萨特、梅洛•庞蒂和列维纳斯、安德列•罗比奈和德勒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带来深刻的影响。“差异性”和“多样性”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客观事实。“宽容”就是承认和尊重“差异性”,这就构成了新时代包容共存与合作共赢的基础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新时代的三个“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自然生态、民族团结、大国外交三方面凸显了环境保护、民族复兴、全球治理的新时代主题。宽容教育应从新的历史方位出发,采用“差异性”和“多样性”的视角理解三个“共同体”概念,使人们学会尊重和理解“共同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体之间的差异性、社群之间的差异性、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传递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和而不同”的宽容精神,有助于形成文化多元、差异共存、交融共生的世界。
二、“共同善”:宽容教育的原则
在新时代的宏大背景下,宽容与不宽容是宽容教育历久弥新的时代命题。“宽容是否存在界限”是回答宽容与不宽容的关键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宽容本身存在着缺陷,这就决定了宽容的限度。现代西方学者从“宽容是否是一种美德”的讨论出发,分别提出“道德上的善”和“合理的不宽容”,启示宽容教育把“宽容”与“不宽容”对立统一于“善”的辩证思想。宽容教育以共同善为根本原则,与教育伦理学中的“教育崇善”原则紧密契合。[4]宽容教育努力追求善的理想,真正成为善的事业。
德国艾希斯特天主教大学中东欧研究所的尼古拉斯•洛布科维奇认为宽容是一种“存在着缺陷的美德”、“次要的美德”。宽容要以其它更基本的美德为前提,因此宽容必须继续以坚定的信念为前提,关心真理,重视道德上的善,理解共同体的价值;否则宽容不再成为美德,而是一种恶习。在走向宽容的路径上,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划分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走向自我毁灭的界限。这个问题由“道德上的善”决定。[5]现代社会和工业文明造成的信仰缺失、真理遮蔽、道德沦丧和价值扭曲,使宽容背离传统意义上的美德,最终使人类在自我毁灭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为了避免多元主义带来的危机,人类应思考“我们是谁,我们的本质和终极目标是什么”。宽容教育首先要坚持善的原则,发挥教育的正向功能,把坚定的信念、真理、道德上的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给受教育者,丰富完善人的价值,使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其次,在对人类生命价值的思考过程中,宽容教育要改变以强制的方式“修剪”人性,而是要帮助人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尼古拉斯•洛布科维奇用“道德的上的善”修正宽容的缺陷;而麦金太尔采用以善为本的“合理的不宽容”和“建设性的冲突”填补宽容的不足。麦金太尔在《宽容与冲突的善》中指出,“就本质而言,宽容不是一种美德,而是一种美德的应用。宽容在理性探究和讨论中通过建设性的冲突实现共同的善;过于包容的宽容反而是一种恶。不宽容也是一种美德的应用,也能实现相同的善”。[6]麦金太尔的不宽容思想具体表述为:首先,合理的不宽容与不合理的压制之间的区别和界限意味着宽容是有限度的。在同一个群体,全体成员拥有共同的目标、立场和价值基础,能够达成共享的理解;而在不同群体之间,各方必须寻找共同诉诸的基础,并重新审查各自的目标、立场和价值基础。其次,分歧和冲突有助于丰富群体的共同生活,在评估争论中的观点时,要考察是否有助于成就“冲突的善”。[6]面对价值取向不同的社群、民族、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和分歧,宽容教育应适当采用“合理的不宽容”与“建设性冲突”,通过协商对话实现互利共赢,以“冲突的善”取代恶性冲突与零和博弈。
宽容与不宽容都是美德的应用。“共同善”是实践宽容的根本标准,包括“冲突的善”在内。“合理的不宽容”和“建设性的冲突”都是为了实现“共同善”。宽容教育应以“共同善”为目标,鼓励群体参与实际的理性对话,最终达成真实的共识。继《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和《教育:内在的财富》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出版了《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这份最新报告的核心是教育要实现全球共同利益,即全世界的共同善(common goods)。报告认为教育应关注的共同善包括:1.可持续发展问题。世界各地社会不平等、环境恶化、歧视女性、文化和宗教不宽容、政治冲突;2.人文主义教育方法问题和人文主义发展观。环境、和平、包容与社会正义比经济增长更重要,反对暴力、不宽容、歧视和排斥。3.复杂世界的地方和全球教育决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公民素质、责任意识和责任感问题。4.重新界定教育和知识的概念,将知识和教育视为共同利益(common goods)。[7]这些“共同善”是教育的关注对象,也是宽容教育的应有之义。“宽容”知识是价值关涉的知识,宽容教育面对的人是充满生机、变化不定的生命体,宽容教育应该是以理解、唤醒、激活和发现为主的启发式教育。[8]全球共同利益拓展了新时代宽容教育的视野,把宽容教育带向新的高度,为解决当今世界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和全球性的发展问题,构建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公平正义、文化多样、团结合作的人类社会提供了新思路。
三、“判断力”:宽容教育的核心
我们应当何时宽容?“每人都有一双看得正确的眼睛。”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谅”是理智德性的一种高贵品质。理智德性是思考的德性,属于灵魂具有的理性部分,也是会说话,能推断,懂道理的部分。体谅和宽容就是对人的公平评价,是对公平的正确判定[9]。“看得正确的眼睛”是对公平的判断力。《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指出,“宽容是指教育走向科学的人道主义,相对性与辩证思想是培育容忍种子的肥沃土壤。但这并不是要纵容别人残忍作恶。”[2]这意味着,宽容不是宽容一切的无条件宽容,也不是违背公平、有歧视的虚假宽容,更不是纵容作恶的无底线宽容。判断力,即透过现象看本质,分辨善恶曲直、是非对错的能力,是宽容教育的核心。
房龙曾把人类历史上“不宽容”分为三种:由懒惰造成的不宽容、由无知造成的不宽容、由自私造成的不宽容。第一种情况最为普遍但相对无害;第二种不宽容较为严重,把无知造成的恶果当做无限荣耀的悲剧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第三种不宽容是嫉妒的变种,源于自私自利。[3]懒惰、无知和自私产生的“不宽容”消解人对历史和现实的善意,是与宽容精神相悖的恶。房龙笔下的宽容教育不是单纯的事实积累,而是通过对过去的善意大度的理解来理解现实,并克服困扰当代人的精神罪恶。[3]宽容教育要帮助人们识别并克服以上三种“消极的不宽容”,引导人们认识世界、积极作用于世界,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正如被刻在德尔菲的阿波罗神庙入口处的神的训诫:“认识你自己”,警示世人摒弃懒惰、无知和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
如今,新自由主义和世界公民主义宽容的负面影响以及现代社会的多元主义,使公众越来越难达成一致同意的原则。公民意识中的价值标准日益消失和价值文化扭曲造成判断力不断下降,公众面对自相矛盾的信仰和信念时感到迷茫与困惑。在马尔库塞对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宽容的批判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压制性的宽容”与真实民主“积极宽容”之间的深层次矛盾。洛克的古典自由主义宽容思想认为,“官长的责任是促进一个民族的安全有序与和谐,而不能控制或影响人民的信念。”[10]自由权和私有财产受到国家保护,国家按照契约的原则行使权力,宽容被视为拥护任何一种观点,只要不影响社会的安全与和谐。由于资本主义的局限性,新自由主义宽容演变为“压制性的宽容”,表面上容忍一切声音,实际是为了某些人的“舒适和特权”,这与推动社会变革和真实民主的“积极宽容”背道而驰。[11]麦金太尔指出,宽容和理性的界限需要培养判断力,学会如何理性地不宽容某些言论,而不是“压制性的宽容”。[6]除了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压制性的宽容”问题,还有世界公民主义普世价值观中宽容的霸权形态问题也不容觑视。崇尚普世价值观的世界公民主义普遍宽容全球利益和共同理解的诉求,但可能彰显某种特权,“这种权力形态对每一个特定对象实施霸权,而非公正、平等地相互对待。”[12]我们认为,宽容应剥离霸权形态,建立在公正、平等地相互对待基础上,这也需要充分的判断力。
判断力来自坚定的信仰。宽容教育必须有明确的理论框架,否则会导致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冷漠的教育。从坚定的信念出发,寻找与自己相矛盾的信念中积极的、仁慈的阐释,是培育宽容而不屈服于相对主义的最好办法。[5]这个明确的理论框架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指出,“私有财产的扬弃,是人的一切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但这种扬弃之所以是这种解放,正是因为这些感觉和特性无论在主体上还是客体上都便成人的。眼睛变成了人的眼睛。”[13]如何扬弃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完整的人要用“人的眼睛”看得见人与世界的真实关系,以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压制性的宽容”作为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消极产物,是建立在资产阶级舒适和特权之上的虚假宽容。只有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解放和自由。只有透过“人的眼睛”,才能对“压制性的宽容”和宽容的霸权形态做出真实的判断。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怀疑主义、相对主义和冷漠的教育。
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指导下,宽容教育赋予受教育者“一双看的正确的眼睛”,用“人的眼睛”正确判别资本主义虚假宽容、新自由主义压制性宽容,加深对普世价值观和世界公民主义宽容的霸权形态的批判性认识,培养正确的宽容意识,思考人的本质和终极目标,避免落入相对主义或盲从的窠臼。在明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宽容教育也鼓励开放包容,借鉴各国各民族文明发展进步的优秀成果和历史经验,在新时代的实践中结合本国实际,不断创新和发展,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
四、新时代宽容教育的意义
宽容教育是连接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的共同发展的桥梁,是培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要手段。新时代宽容教育的意义主要有:第一、宽容教育发挥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尊重人的个性化发展,目的在于用改革和创新、求异和独创促进人的发展。第二、宽容教育发挥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通过深刻认识和理解“宽容”的内涵,尊重个体、社群、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和世界的多样性,目的在于用求同和继承、稳定和延续促进社会的发展。第三、宽容教育把新时代已经遇到、将要遇到、可能遇到和难以预料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与宽容的实质进行深度勾连,辩证地思考“一”与“多”的关系,正确地理解“同一性”与“多样性”的联系。宽容教育在新的历史方位中,联系世情国情党情,结合党史、国史和世界史,把握“宽容”的历史、现实和未来。第四、宽容教育以“共同善”为原则,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采用人文主义教育方法,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责任意识,更重要的是,宽容教育把知识和教育视为“共同善”。“共同善”是宽容教育的原则、目的、内容和结果。宽容教育通过理解、唤醒、激活和发现的启发式教育方法使人们获取“宽容”知识(包括信息、认知、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关心全人类福祉,保存知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积极参与,团结合作,贡献“共同善”。第五、宽容教育赋予人们一双“看得正确的眼睛”,反对压制性宽容和宽容的霸权形态。宽容教育充分运用全局的、辩证的、历史的和创新的思维方法锻造和提高受教育者的判断力,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信仰、真理、道德上的善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结语
宽容,从最初追求宗教信仰多样性,到基本信念的多样性,再到行为和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的脚步。宽容在各个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意义,也充斥着误解宽容带来的消极影响。作为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创新,宽容教育是以尊重个体、社群、民族、国家之间的差异性为基础,以实现“共同善”为原则和目标,以培养人的判断力为核心,促进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谈青年修德时,提出青年应“学会宽容”。宽容成为新时代青年的一门人生必修课。宽容教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同善”为原则,赋予青年判断力,消除青年对宽容与不宽容的误解,分清“消极的不宽容”、“合理的不宽容”、“压制性的宽容”、“宽容的霸权形态”,积极引导新时代青年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推动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青年进行对话,增进交流、理解和认同。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三联书店,1991:4,92,93.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学出版社,1996:186.
[3]房龙,胡允桓译.宽容[M].北京三联出版社,2017:131,353.
[4]王本陆.教育崇善论[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276.
[5]尼古拉斯·洛布科维奇,葛英杰.宽容的缺陷[J].国外理论动态,2014(8):46-48.
[6]A.麦金太尔汤雁斐,唐文明.宽容与冲突的善[J].世界哲学,2014(6).
[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M].教育学出版社,2015:1-2.
[8]何齐宗,曾水兵.论后现代教师观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高教研究,2006(8):47-49.
[9]亚里士多德,苗力田译.尼各马科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1-136.
[10] JOHN LOCKE.Essay on Toleration,as quoted in John Dunn,Lock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4:26.
[11] MARCUSE H.Repressive tolerance[M].A critique of pure tolerance.Boston:Beacon Press,1969:81.
[12] NUSSBAUMMC.Patriotism and cosmopolitanism[M].For love of country?Boston:Beacon Press,1996:3-17.
[1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人民出版社,197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