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省专业综合价中获得第一名的佳绩

2017-05-19

 

始终如一,耕耘不辍,终究实至名归

——思想政治教育在全省专业综合价中获得第一名的佳绩    

 

    2017年,江西省教育厅正式公布全省第二批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结果,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夺魁,取得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一成绩的取得,充分体现了学校作为江西基础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资母机”和“行业龙头”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实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我校乃至全省的老牌专业,一直以来秉持着育人为本、师德为先的优良传统,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于打造一流本科,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

    一、历史底蕴深厚,高水平团队育人

    江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于1960年创办并招生,至今已有56年的办学历史,具有深厚的办学底蕴。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首批品牌专业,2010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是学校重点建设和优先发展的特色优势专业。

    本专业形成了一支学术平台高、学历职称层次高、教学科研水平高的“三高”特色的教师队伍。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政治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学科教学(思政)专业学位硕士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江西省高水平学科,也是江西师范大学在《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中唯一被列为四星级的学科,近5年来在全国排名一直保持在前10%。在2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13人;教授11人、副教授8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1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1人,江西省高校学科带头人5人。近4年主持10项国家级、35项省部级科研课题,出版专著10部;近10年主持省级教研课题33项,主持编写教材24部,9人次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

                            

 

    本专业注重发挥学科、师资优势,增强人才培养实效。建立以学生评教和学院领导、教学督导全覆盖听课为主要手段的教学质量动态评价监控体系,推动教师将理论研究尤其是教学研究的成果反哺专业教学。全体专任教师必须担任本科生导师,在专业学习、创新研究、品行养成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尤其是要求教授博导必须给新生上“新生导航课”,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确立合理的大学生涯规划。教授、博导每学年至少开设1门以上专业课,开展1次以上专业讲座,实现科研优势向教学优势的有效转化。

    二、师德为先树人,注重红色文化育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着力培养思政工作专业人才的专业,良好的师德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本专业将师范专业特色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师德教育、师德体验、师德践行”相统一的人才培育机制。

    在课程教学中突出师德教育,开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与职业道德水平直接相关等课程,使教师职业道德相关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进入学生头脑,增强学生师德体验的理论基础。

    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强化师德体验,将师德师风教育纳入日常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教育实践活动,积极探索党支部活动与本科专业建设相结合,实现学生党建活动与德育教育的有机结合。同时,构建师德教育提升平台,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分学期邀请中学校长和优秀教师授课,介绍中学优秀教师和班主任的素质和能力。

    以红色文化育人促进师德教育。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专业教学,邀请革命先辈作红色报告;成立红色社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社”,形成自我教育平台;以2014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共青团江西省委授予“红色班级”称号为契机,辐射、带动其它班级红色文化教育;组建大学生红色文化宣讲团,在红色文化传承宣讲中提升师德品质。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综合素质培育

    本专业坚持分类分型培养原则,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行多元化、特色化、综合化的人才培养路径:以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为着力点,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突破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坚持分类分型培养。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和学生就业去向,围绕培养目标划分为三大人才培养类型:一是卓越中学思想政治教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型人才,三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实务型人才。依据分类分型培养原则,科学设计分类分型的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第二课堂,以最大限度做到人职匹配,做到因材施教。学生自愿进入不同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学生职业自主性选择和多元化、特色化人才培养的结合。

    注重将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渗透于专业教学活动,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平台,邀请“985”高校知名学者莅校讲学,平均每两周为本科生开展1次高水平学术报告。吸收学生进入教师科研项目研究团队,积极指导学生进行科研项目申报、科研论文撰写等科研创新活动,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近四年来,本专业学生共有10人次参与到教师承担的科研项目,44人次承担了校级科研项目,获得省级以上各类竞赛奖39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突出师范教育特色,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从制度、内容、方法、路径等方面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探索建立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每年坚持集中组织学生开展为期3个月的教育实习,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红土地支教”活动和农村顶岗实习。在专业主干课中开设“社会调查理论与研究方法”(理论课)和“专业社会调查”(实践课)两门课程,在系统学习社会调查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集中安排三年级学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基层社会调查。开展诸如课前5分钟演讲、时事辩论会、模拟课堂教学、观摩优秀中学老师课堂和“三字一话一技术”比赛、“五月红花”教学竞赛等活动,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实践体验。近四年,数十人次在学校和全省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得奖励,其中省级以上的教学技能竞赛奖9项。

                         

                         

 

    历经50余年的积淀,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本专业较好地实现了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目标,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大部分毕业生扎根基层,成长为江西省乃至全国各地中学思想政治教学的主力军,涌现了一大批罗亦奇、雷红智为代表的领军人物和徐跃平等为代表的后起之秀。还有一批毕业生进入高校、党政机关工作,不少人也成长为高校的教学科研骨干、党政领导。如本专业88届毕业生戴木才于2014年2月24日为中央政治局讲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专题,社会反响强烈。

    全省第一的成就让人倍感振奋,但是追求卓越之路永无止境。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将以此次综合评价为契机,围绕打造一流本科的发展目标,不断深化综合改革,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断为江西乃至全国的发展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