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2015年CSSCI发表论文情况 |
| 序号 | 论文名称 | 第一 作者 | 通讯 作者 | 发表年月 | 发表刊物名称 |
| 1 | “三严三实”: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 韩桥生 | 无 | 201512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 2 | 论新经济政策时期无产阶级专政和阶级问题的历史经验及其启示 | 刘仁营 | 无 | 201503 | 马克思主义研究 |
| 3 | “五位一体”视域下的生态文明建设 | 吴瑾菁 | 无 | 201301 |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
| 4 | 十八大以来我国社区治理的新常态 | 张艳国 | 无 | 201510 | 社会主义研究 |
| 5 | 试析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本质 | 王玲玲 | 无 | 201412 | 社会主义研究 |
| 6 | 国家治理能力视角下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历史变迁 | 尤琳 | 无 | 201412 | 社会主义研究 |
| 7 | “绿色发展”内涵探微 | 王玲玲 | 无 | 201210 | 社会主义研究 |
| 8 | 在退却中守望的福山 | 刘仁营 | 无 | 201505 | 国外社会科学 |
| 9 | 西欧多元主义文化政策的困境与超越 | 聂平平 | 无 | 201501 | 国外社会科学 |
| 10 | 地方政府治理现代化内涵、特征及其测度指标体系 | 唐天伟 | 无 | 201410 | 中国行政管理 |
| 11 | 个体道德态度与道德行为关系分析 | 杨宇辰 | 吴瑾菁 | 201503 | 道德与文明 |
| 12 | “最美现象”的伦理价值 | 汪荣有 | 无 | 201301 | 道德与文明 |
| 13 | 现代政治伦理的发展趋势 | 彭隆辉 | 无 | 201210 | 道德与文明 |
| 14 | 推进道德建设 提升幸福指数 | 杨学龙 | 无 | 201203 | 道德与文明 |
| 15 | 红色文化的价值意蕴 | 韩玲 | 无 | 201308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 16 | 积极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 祝黄河 | 无 | 201304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 17 | 科学把握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 祝黄河 | 无 | 201211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 18 | 强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制度保障 | 冯霞 | 无 | 201211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 19 | 不断深化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研究 | 祝黄河 | 无 | 201205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 20 | 科学认识和有效应对社会舆情 | 冯霞 | 无 | 201204 | 人民日报(理论版) |
| 21 | 国家治理与中国道路探索的多维视角 | 聂平平 | 无 | 201412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
| 22 | 农村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构成要件及其实现路径 | 张艳国 | 无 | 201406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
| 23 | 我国社区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 张艳国 | 无 | 201309 |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
| 24 | 论习近平改革思想的辩证统一性 | 刘仁营 | 无 | 20140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 25 | 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 祝黄河 | 无 | 20120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
| 26 | 历史与现实:公共领域发展的中国考量 | 陈付龙 | 祝黄河 | 201209 | 甘肃社会科学 |
| 27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路径 | 刘志飞 | 祝黄河 | 201505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28 | 权力与笼子:“一把手”权力制约与监督探析 | 曾绍东 | 无 | 201409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29 | 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理论阐释与实现机制 | 严文波 | 祝黄河 | 201407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30 | 论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价值指向 | 李正兴 | 无 | 201307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31 | 十八次党代会的会议报告制度考察与启示 | 张宏卿 | 无 | 201311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32 | 论大卫·哈维空间视域下的阶级理论 | 高海艳 | 祝黄河 | 201305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33 | 绩效与不足:以民国江西农业院为中心的考察 | 张宏卿 | 无 | 201205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34 | 科学发展观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思考 | 祝黄河 | 无 | 201203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35 | 论马尔库塞的阶级一体化理论 | 高海艳 | 祝黄河 | 201403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 36 | 我国农村社会组织自治现状及其完善路径 | 覃杏花 | 无 | 201509 | 江西社会科学 |
| 37 | 试论孔子社会管理思想及其启示 | 蓝春娣 | 无 | 201507 | 江西社会科学 |
| 38 | 当代中国政治道德的价值追求 | 韩桥生 | 无 | 201504 | 江西社会科学 |
| 39 | 媒介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性回应 | 刘志飞 | 祝黄河 | 201503 | 江西社会科学 |
| 40 | 从“独白”走向“对话”:当代道德主体话语的范式转换 | 龙溪虎 | 无 | 201502 | 江西社会科学 |
| 41 | 从“独白”走向“对话”:当代道德主体话语的范式转换 | 龙溪虎 | 无 | 201502 | 江西社会科学 |
| 42 | 江西文化产业发展评价及发展路径研究 | 梅国平 | 无 | 201411 | 江西社会科学 |
| 43 | 中央苏区时期的廉政实践与经验启示 | 田延光 | 无 | 201406 | 江西社会科学 |
| 44 | 邓小平社会公正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 颜玲 | 无 | 201406 | 江西社会科学 |
| 45 | 毛泽东反腐倡廉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 严文波 | 无 | 201406 | 江西社会科学 |
| 46 | 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缺陷及其完善路径 | 覃杏花 | 无 | 201404 | 江西社会科学 |
| 47 | 网络环境下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研究——基于某管教所的调查 | 江雯斐 | 汪荣有 | 201311 | 江西社会科学 |
| 48 | 亚里士多德的友爱观及其当代启示 | 邓美英 | 无 | 201308 | 江西社会科学 |
| 49 | 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的主要环节 | 李正兴 | 无 | 201305 | 江西社会科学 |
| 50 |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执政稳定的经验分析 | 冷波 | 无 | 201305 | 江西社会科学 |
| 51 | 我国生态科技新城建设的价值取向 | 邱向军 | 无 | 201305 | 江西社会科学 |
| 52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汪春翔 | 王员 | 201303 | 江西社会科学 |
| 53 | 精神分析与艺术作品的核心魅力 | 邹志刚 | 无 | 201301 | 江西社会科学 |
| 54 | 公共卫生视野下的国家与社会之冲突与整合——以民国江西公共卫生建设为考察中心 | 吴郁琴 | 无 | 201209 | 江西社会科学 |
| 55 | 政治、权力与法 | 熊春泉 | 无 | 201204 | 江西社会科学 |
| 56 | 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论杜威政治哲学的归属定位问题 | 孔祥田 | 无 | 201201 | 江西社会科学 |
| 57 | 瞿秋白与维经斯基对国共党内合作认识的分合 | 周利生 | 无 | 201512 | 党史研究与教学 |
| 58 | “从联盟转向联合”——对维经斯基提出的一种国共合作形式的讨论 | 周利生 | 无 | 201410 | 党史研究与教学 |
| 59 | 中国社区善治的理论与实践 | 曾绍东 | 无 | 201509 | 江汉论坛 |
| 60 | 解读“信仰”——由不宜提“马克思主义信仰”引发的思考 | 王玲玲 | 无 | 201504 | 江汉论坛 |
| 61 | 鲍罗廷与收回汉口英租界 | 周利生 | 无 | 201507 | 江汉论坛 |
| 62 | 儒家经济伦理“救世补弊”方案的历史价值 | 张艳国 | 无 | 201210 | 江汉论坛 |
| 63 | 关于革命史的研究方法、史料拓展与未来走向的一些思考 | 张宏卿 | 无 | 201502 | 开放时代 |
| 64 | 乡土意识与国家建构——以新中国成立初期江西瑞金土改为中心的考察 | 张宏卿 | 无 | 201307 | 开放时代 |
| 65 | 中央苏区早期革命生态探析 | 张宏卿 | 无 | 201205 | 理论学刊 |
| 66 | 两难情境下的厚德与厚黑——大学生马基雅弗利主义与道德价值观的冲突研究 | 汤舒俊 | 无 | 201509 | 中国青年研究 |
| 67 | 关于道德认识的悖论问题 | 吴瑾菁 | 无 | 201211 |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
| 68 | 1950年代初美国对华禁运述论 | 李才义 | 无 | 201312 | 党史研究与教学 |
| 69 | 乡下人的革命性:仪式小农与革命“在场” | 张宏卿 | 无 | 201210 | 党史研究与教学 |
| 70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宪政经验述略 | 沈桥林 | 无 | 201302 | 政法论丛 |
| 71 | 古典经济学派“经济人”的演变逻辑:近代经济伦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 吴瑾菁 | 无 | 201204 |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 |
| 72 | 经济结构调整视角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 黄加文 | 无 | 201411 | 中国高等教育 |
| 73 | 高等学校人力资本国际引进探讨 | 黄加文 | 无 | 201201 | 中国高等教育 |
| 74 | 绿色经济内涵探微——兼论民族地区发展绿色经济的意义 | 王玲玲 | 无 | 201409 |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
| 75 | 马克思恩格斯的“看出事物本质的高级的哲学直观”与现象学的本质直观之比较 | 郑争文 | 无 | 201506 | 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 |
| 76 | 从伦理走向道德:精神的嬗变与思维的转换 | 邹平林 | 曾建平 | 201507 | 伦理学研究 |
| 77 | 罗国杰集体主义思想研究 | 吴瑾菁 | 无 | 201505 | 伦理学研究 |
| 78 | 政治正当性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 | 戴木才 | 无 | 201207 | 伦理学研究 |
| 79 | 多维视角下当代中国社会的伦理精神 | 杨学龙 | 无 | 201204 | 伦理学研究 |
| 80 |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范畴论析——以“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变迁为视角 | 周利生 | 无 | 201512 | 科学社会主义 |
| 81 | 论权力来源与行使的互动关系 | 张艳国 | 无 | 201310 | 学习与实践 |
| 82 |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力寻租的政治心理成因及其治理 | 聂平平 | 无 | 201311 | 新视野 |
| 83 | 国际环境与世界眼光下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走向 | 张艳国 | 无 | 201204 | 学术研究 |
| 84 | 论实践哲学的三次变革——从亚里士多德、康德到马克思 | 胡传顺 | 无 | 201511 | 东南学术 |
| 85 | 传统与现代之间:董必武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想 | 曾绍东 | 无 | 201211 |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
| 86 |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模式转型的必要性:市场化到社会企业化 | 查明辉 | 无 | 201401 | 湖北社会科学 |
| 87 | 詹克斯型教育券研究——兼论在我国教育救助中的应用 | 曹清华 | 无 | 201209 |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88 | 利他还是利己——破解斯密之谜 | 覃杏花 | 无 | 201408 |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89 | 古希腊努斯精神的兴起、衰亡与重塑 | 胡传顺 | 无 | 201505 | 北方论丛 |
| 90 | 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以江西为例 | 邱向军 | 无 | 201211 | 金融与经济 |
| 91 | 人力资本是第一资本——论科学发展观的人力资本战略 | 黄加文 | 无 | 201205 |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
| 92 | 周敦颐的德业精神及其当代价值 | 曾勇 | 无 | 201401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 93 |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观与物质利益思想 | 廖宝光 | 无 | 201408 | 求实 |
| 94 | “毛泽东思想观”史论 | 刘俊 | 无 | 201311 | 求实 |
| 95 | 毛泽东群众路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 徐秋花 | 无 | 201311 | 求实 |
| 96 | 制度建设与科学发展观 | 冯霞 | 无 | 201309 | 求实 |
| 97 | 农民文化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 邓美英 | 无 | 201308 | 求实 |
| 98 | 深刻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 祝黄河 | 无 | 201307 | 求实 |
| 99 | 深化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研究的时代意义 | 王员 | 无 | 201210 | 求实 |
| 100 |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创新与完善 | 洪萍 | 无 | 201209 | 求实 |
| 101 | 论马克思主义在陕甘宁地区的大众化——以中共中央到达陕北之前为视角 | 肖华平 | 无 | 201208 | 求实 |
| 102 | 人的发展视野中的制度德性建设 | 韩桥生 | 无 | 201205 | 求实 |
| 103 | 高校是培育与传播慈善文化的重要基地 | 蓝春娣 | 无 | 201303 | 当代青年研究 |
| 104 | 论我国公共生活的现代建设 | 陈付龙 | 无 | 201304 | 青海社会科学 |
| 105 | 西方国家制宪过程中的协商民主——基于美、英、法三国的实证分析 | 张扩振 | 无 | 201310 | 学术界 |
| 106 | 关于我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建设的思考 | 张艳国 | 无 | 201205 |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
| 107 | 权力伦理:社会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 | 汪荣有 | 无 | 201201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
| 108 | 党员干部自我净化的道德向度 | 罗春洪 | 汪荣有 | 201302 | 理论探索 |
| 109 | 人际参考:个体道德态度转变的重要因素 | 杨宇辰 | 吴瑾菁 | 201407 | 中州学刊 |
| 110 | 公共生活的现代重构:本体论哲学视界的论证 | 陈付龙 | 无 | 201504 | 理论与改革 |
| 111 | 关于和平教育的思考 | 何齐宗 | 无 | 201203 | 教育研究 |
| 112 | 论道德态度养成的机制与路径 | 杨宇辰 | 无 | 201508 | 中州学刊 |
| 113 | 食品安全治理中的法律与道德关系辩略 | 王伟 | 无 | 201207 | 学术探索 |
| 114 | 社会发展与当代青年社会化新趋向 | 伍复康 | 无 | 201309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 |
| 115 | 土地革命时期党的基层组织与党员发展之考察——以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为中心 | 吴晓荣 | 无 | 201412 | 求索 |
| 116 | 从独白走向对话: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转向 | 龙溪虎 | 无 | 201406 |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
| 117 | 情绪关注与理论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对话的主体性需要 | 龙溪虎 | 无 | 201407 | 福建论坛 |
| 118 | 中国梦与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 | 邹志刚 | 无 | 201411 | 艺术百家 |